被砍医生陶勇,说出多少中国医生不敢讲的心里话
去年的1月20日,是对所有中国人都铭心刻骨的一天。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抗疫大战。同在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剧。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被一患者连砍数刀致双手和头部……
去年的1月20日,是对所有中国人都铭心刻骨的一天。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抗疫大战。
同在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剧。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被一患者连砍数刀致双手和头部重伤,抢救一直持续到深夜,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4个月之后,出院后的陶勇医生,成为腾讯新闻《无话不说》访谈栏目第一期嘉宾。面对知名主持人陈晓楠,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的陶勇说了一句话,“这些年,我变得更加胆小了”,瞬间以2亿阅读量,登上微博热搜第4位。
(“陶勇医生称自己变得胆小”,微博2亿阅读量登上热搜。来源:微博)
经历生死的人都有体会,那些伤痛不愿再触碰,那些话题不愿再被提起。
但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医生和患者总会不期而遇。
每一天,喧闹的医院里,一幕幕悲喜剧都在上演,你看得到鲜花和锦旗,也会看见“战争”般的医闹,这就是中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
回想起那一幕,陶勇依然心惊胆寒。
1月20日下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诊室,陶勇主任正在出诊。突然,一名闯入诊室的男子,持菜刀砍伤了3名医护人员。陶勇受伤最重,后脑勺、胳膊多处被被砍,当场倒地……
“当时如果不是我给他治,他的眼睛去90%的医院是要放弃的。治好了,保住了眼睛,有一定的视力之后,他就来杀你了……”陶勇医生说。
陈晓楠提了一个问题:当亲手诊治的病人,因为可以恢复一点视力,然后就拿刀来到你的面前时,这种荒谬不会有一种颠覆感吗?
陶勇的回答,是很简单的六个字:面对,解决,放下。
医术精湛、待人宽厚、勇敢豁达……在病人眼里,陶勇几乎是众人口中的天使和完美医生。但他依然袒露自己的愤怒:宁愿让那些摆明了不信任我的患者,不要成为我的患者。
在陶勇受伤前一个月,他曾治疗了一位患者,那是一位白血病患儿。
经骨髓移植后,免疫力低下,并患有双眼病毒性眼病。
孩子母亲不知从何处获得到了陶医生的手机号码,经常长篇累牍地发送大篇幅的短信,针对孩子治疗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远远超出医学知识之外。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导致他们只能接受医生提供最好的药、最好的治疗手段,也只能接受最好的治疗结果。这让陶医生有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敢再轻易给患儿继续打针。
同样的道理,砍伤陶医生的病人,病情已经算能争取到的很好结果,但是他的不宽容,导致了陶勇医生还要付出接近于生命的代价。
陶勇理解的医学,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匠人(手工艺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二个阶段是开发出一些新手段,希望能解决更多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已经变成一个信仰,前两个阶段可能会带来名和利,但第三个阶段超越以上而带来对他人生的思考,会告诉他如何看待人性:在医学的领域里,充满各种交织,肉体的痛苦、心灵的创伤,以及人性的恶与善。
医学永远是一个比例,不是一个承诺。
医学不完美,医生不是万能。每个人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但没人愿意成为进步的代价。
医生一定能治好病吗?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医生快速去和患者建立沟通和信任,这显然比疾病本身难得多。
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每一个重大医疗决策,除了技术和经验,医生有时也需要运气。而对疑难杂症的复盘,有时就是医学进步的开始。
1980年,陶勇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地区南城县的建昌镇。
1997年,17岁的陶勇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
“一个从来没有踏出过当地的孩子,到了北京首都天安门,那种崇敬之情,你肯定无法理解。”
陶勇的爸妈等这一天等了17年,全家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来到北京,一家人在天安门前抱头痛哭。
红墙碧瓦,碧水蓝天……好像人生一块石头落了地一样。
2002年,陶勇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攻读眼科博士。
有一次,他跟着儿科老师值夜班,夜里两三点钟,突然病房的门敲开了,一个男的满头大汗抱进来一个孩子。
小孩刚出生没多久,一身都是黄疸,特别黄的那种。
“小孩不行了”,孩子爸爸说了一句。老师二话没说,也没让家长去挂号、办手续,直接把孩子接了过来,赶紧弄到抢救的那个屋子里。
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孩子一直是冰凉的,但老师一直没有放弃。
后来,老师可能也感觉没有抢救的希望了,把孩子抱了出来说,“我们努力了也不行。”
家长鞠了个躬,就把孩子带走了。尽管孩子没有抢救过来,但家长也没有任何怨言。
这是陶勇第一次目睹医患之间的关系。
他相信,医学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买卖,人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
2009年,陶勇参加公益医疗队,前往江西乐安,为当地患者做免费白内障手术。
有一位王阿婆,双眼特别严重的白内障,丧失了光感。即使特别强烈的光,她也不知道有灯没灯,可以说是最差的视力。
当时陶勇也很纠结,出发时老师一再告诫他们:不要惹祸,复杂的不要去碰,因为很有可能折了。年轻时,做复杂的手术折了,对未来职业生涯不大好,等于有了污点。而且,你怎么知道人家怎么想,也许人家正缺钱,做坏了正等着你赔。
王阿婆还是个孤寡老人,曾经有个儿子,但是因为一场矿难,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她的肚子里还肿起了一个大瘤子,时间也许不多了。
但她找到陶勇,求他帮忙做手术,完成她的心愿。因为当地有个风俗,人死的时候入殓,穿在棺材里的寿衣,一定要亲手做。如果不是亲手做,到那边见不到自己家人。
一个老人,如果临终时,一辈子再也见不到自己家人,那是怎样绝望的痛苦?可能连死都没办法安宁。
陶勇最终还是选择做手术,王阿婆恢复了光明。
后来,当地联络员告诉陶勇,阿婆大概一个星期后走了,但走之前特别高兴,因为那一个星期,真的赶着把这个寿衣做完了。
她的寿衣上缝了个口袋,把她老公和儿子的照片,搁在口袋里缝死了。
一个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有时候可能会很卑微,可能就是一个特别小的愿望。
希望恢复了光明,哪怕只是一个礼拜。
“你的一个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都不只是一生,如果我要不给她治,可能我心中也会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甚至心病。”身为医者,陶勇的这一次勇敢冒险,不光救了阿婆,也救了他自己。
医生与患者,应该是战友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陶勇却很困惑。
”小时候看病时,大夫说什么是什么,但是现在至少一半患者要看很多医院和大夫,然后拿出病历本,会有很多医生的意见。这时,你会相信患者和你是无间战友吗?“
(一家医院门诊发生的一起医患纠纷。来源:《人间世2》)
陶勇自认为是一个勇敢的医生,在面对如此不信任的人心底下,他也经常胆怯。
“破眼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场大难不死后,这是陶勇经历的一句肺腑之言。
在《人间世2》里有一集里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医院行政楼门口,一个病人不想按照预约时间拿病历单,熟练地拨打着投诉电话,身旁三个送锦旗的患者依次走进了楼。
“医患本身就是朋友,对吧!”经过一场医患调解的程东峰教授和家属终于相互理解和拥抱。
剧集里,樱花落下阵阵花瓣,这些花瓣被人们踩在脚下,却把香气留在那里,这就是宽容。
而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医患之间不再干戈相向,心怀爱和理解,一起应对未知的病魔。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