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新冠变异毒株频现,打疫苗还有用吗?
【频频出现的新冠变异毒株会使疫苗无效吗?盘点这些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变异毒株】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新冠病毒序列变异,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都属于微小突变,这些突变目前看来仅仅是病毒序……
【频频出现的新冠变异毒株会使疫苗无效吗?盘点这些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变异毒株】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新冠病毒序列变异,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都属于微小突变,这些突变目前看来仅仅是病毒序列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对病毒的表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比如传播力提升,抗体不敏感,毒性增强等等)。但也有一些变异极大的改变了病毒的某些性状,且让带有这种突变的病毒逐渐成为区域的优势毒株,我们将这种突变称为主要突变。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截至目前,出现过的那些带有主要突变,且引起过全球广泛关注的变异毒株吧。
“欧洲型”G614变异毒株
说起新冠变异毒株,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突变自然非D614G突变莫属,这种突变最早于2020年2月在欧洲发现,该突变发生在新冠病毒的第614位,导致本该编码成天门冬氨酸(D-Aspartic acid,单字母缩写D)的病毒密码子,突变后变为编码甘氨酸(Glycine,单字母缩写G)。为了区别,也可以把最早从武汉提取的病毒称为,D614,变异后的病毒称为G614。
这种突变之所以如此出名,就在于这种突变最终导致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大幅提升。2月份当时虽然已经发现了G614变异毒株,但全球还事主要以D614病毒为主,而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G614这种新变异病毒几乎成为了全球垄断的病毒型。同样,在细胞实验中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实验室条件下,G614病毒的感染力比D614高出9倍。这也是新冠病毒第一次,由于突变,而造成的全球性恐慌。
“英国变异毒株”VUI-202012/01
2020年12月英国发现了一种新的新冠变异毒株,该变异毒株于2020年9月份在英国东南部出现,但直到12月份,才被广泛报道,也因此被命名为VUI-202012/01,其隶属于新冠B.1.1.7家系。研究发现,11月份的时候,伦敦诊断的新冠病例中还只有约26%感染了这种毒株,但到了12月份,伦敦就有超过60%的新发新冠病例都与这种新毒株有关。根据估算的病毒传播能力R值(在没有任何防疫管控时,一个感染者平均传染人数),新毒株的R值大概比初始病毒高了0.5左右(初始病毒R值约为3.5)。这种新毒株一共出现了17个位点的突变,其中被认为造成其传播性增高的,是其中一个发生在刺突S蛋白(Spike Protein)上的一个突变N501Y。
“南非变异毒株”501Y.V2
英国首先公布这种病毒的信息,但最终发现这种病毒最早出现在南非研究发现这种病毒最早出现在南非,英国的那起case也与病例去过南非旅游相关。这种病毒由于其携带的一个主要突变,而被命名为 '501Y.V2',这次在该毒株的刺突S蛋白上,竟然一次出现了8个突变,而且在S蛋白上最关键的结合区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同时出现了3个突变:K417N、E484K和N501Y,尤其是N501Y,这可能导致了该毒株传播性的进一步升级,甚至比VUI-202012/01的传播性更强。
此外,再后来的研究报道中,E484K这个突变可以抵抗疫苗,该突变竟然极大的降低了新冠康复患者血清中新冠病毒抗体对其产生的中和能力!无独有偶,随后Novavax公布新冠疫苗数据也似乎验证了这个特性,结果显示该疫苗在英国的有效率高达89%,但在南非只有60%,两者差异显著,这也是第一次在真实的人群中验证了501Y.V2毒株的免疫逃脱属性。
“英国变异毒株2”B.1.525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B.1.525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该毒株除了英国外,也已经在丹麦,美国和澳大利亚被发现过了,而最早携带该种毒株的病例出现在尼日利亚。目前关于该毒株是否会有更强的传播性或造成更严重的症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但就目前的序列变异情况来看,仍然有三个突变位点,令人“担忧”。
首当其冲的就是“臭名昭著”的E484K突变,简单来讲研究人员发现,E484K这个突变可能会导致病毒对现有疫苗不敏感,造成有效力降低,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很有可能是E484K这个突变对病毒S蛋白的构象改变较大。
除此之外,B.1.525上还有两个突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分别是Q677H和F888L。这两个突变也都发生在新冠S蛋白区域。Q677H突变之前在美国的一些毒株上被发现过,有证据表明该突变可能会影响病毒的传播力。而F888L突变,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被报道过,且它的位置也不在S蛋白最关键的RBD结合区域,但因为仍然发生在S蛋白上,所以还是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好消息是,虽然E484K突变,可能会让现有的疫苗有效力降低,但目前的数据依然证明疫苗能够有效的保护接种者免于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浩浩耗
【得了肝炎一定会得肝癌?这五类病毒性肝炎需引起注意】
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肝炎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胀、腹痛甚至巩膜、皮肤发黄,尿黄等,也有些患者没有症状。引起肝炎的因素很多,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甚至肥胖等。而我们常说的“肝炎”,通常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乙、丙、丁和戊型五种类型。
哪些病毒性肝炎可以导致肝癌?
1.甲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也可通过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传播。甲型肝炎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病,虽然有报告认为3%~20%的临床病例可复发,但99%以上的甲肝病例可痊愈。
甲肝疫苗免疫接种后保护作用持续较长,甚至可能持续终生。
2.乙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2.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我国的肝细胞癌患者中,80%由慢性乙型肝炎引起。干扰素、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治疗可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乙型肝炎疫苗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3.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丙肝病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约有15%~45%的感染者不经任何治疗即可在感染6个月之内自行清除病毒,其余55%~85%的感染者会发生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在这些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率为15%~30%。
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一旦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2%~4%。索磷布韦和达拉他韦等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从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险。
4. 丁型病毒性肝炎
感染仅发生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乙型肝炎合并丁肝病毒感染常可使肝炎慢性化或发展成重症肝炎,血液传播是丁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母婴传播。
丁型肝炎患者可以采用干扰素或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丁肝病毒感染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是持续感染丁肝病毒的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高。
乙肝疫苗不但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者也不发生丁肝病毒感染,因此乙肝疫苗也能够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5. 戊型病毒性肝炎
同甲肝病毒一样,大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也可通过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急性感染通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多数戊肝病毒感染是自发清除的。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成重症肝炎,但戊肝病毒感染不进展为慢性肝炎,无演化成肝癌的危险。
由上述内容可知,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癌发生的关系密切,而由肝炎发展到肝癌是一个长期过程。典型的发展过程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肝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抗原抗体滴度、丙肝抗体、病毒载量,血清甲胎蛋白、肝弹性和肝脏超声等检查,有治疗指征时积极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同时需要调整生活与饮食方式,减轻肝脏负荷,延缓肝硬化发生,以减少肝癌发生的几率。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冀连梅药师
【保护肝脏,从消除脂肪肝开始】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位于右上腹部,外面有肋骨保护,有能量储存、制造胆汁及参与合成分解等多种功能。
1.脂肪肝是一种什么疾病?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日趋增多,脂肪肝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脂肪肝是指脂肪过多沉积于肝细胞。当一个人摄入的脂肪量超过其身体能够代谢分解的脂肪量时,脂肪就会在肝脏中慢慢累积。
2.脂肪肝的成因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很多种,涉及多种不同的生化机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肝脏损伤。 早期轻度脂肪肝对人体一般没有危害,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轻度脂肪肝可以进一步发展严重,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肝癌。早期脂肪肝患者并不会有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能有的患者会出现疲倦或者右上腹不适,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脂肪肝。
3.脂肪肝的检查及治疗
脂肪肝一般通过血液检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有时也可能进行肝活检。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超重或者肥胖(特别是腰围过大者),长期大量饮酒,营养不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药物,病毒感染等。
目前并没有针对脂肪肝的特效药,但是早期脂肪肝是可逆的,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日常生活中,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及减肥;健康饮食,多吃适量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蛋白质,减少糖类脂肪和盐的摄入;规律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如跑步或者骑车等。管住嘴迈开腿,远离脂肪肝。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放射科杰茜医生
【儿童用药需谨慎,抗生素该如何选择?】
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抗生素是具抗菌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是抗生素+具抗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包括喹诺酮类、呋喃类、硝基咪唑类、唑烷酮类等。抗微生物药是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感染药是抗菌药+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所以,其实要讲抗生素,严格意义上只包含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1.没有儿童专用的抗生素
从安全性、抗菌谱方面考虑,儿童用的较多的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酶抗生素,目前临床较多应用于儿童细菌感染,相对安全。
青霉素家族:青霉素钠注射液、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酯、头孢克肟等。
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
当感染较为严重时,医生也会酌情选择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进行救命治疗。
2.儿童使用抗生素的选择
通俗的讲,抗生素有自身的抗菌谱,有的广谱一些,有的相对只能抗几类菌。根据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的细菌类型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头孢克洛杀菌范围最广,阿莫西林次之,阿奇霉素杀菌范围相对较窄。但是阿奇霉素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最合适,当然阿莫西林也可以用。
如考虑儿童的依从性,可以结合抗菌谱进行抗生素选择。阿奇霉素半衰期较长,通常一天用一次,或者12小时用一次即可。阿莫西林和头孢克洛等半衰期段,至少需要一天三次。但不管是哪一种抗生素,均需要按时按要求服用,保证药物杀菌浓度,不可随意停药或减少剂量。还要考虑过敏的问题,青霉素类抗生素出现过敏反应是居首位的,发生率可达5%~10%。使用过程中也要考虑青霉素过敏史。
3.抗生素滥用
儿童腹泻和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的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大部分都是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抗生素滥用可能不光是患者的问题,更多多是医护人员的滥用。如果说滥用抗生素会带来抗生素耐药,那么抗生素使用错误,更可能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4.儿童要避免使用以下抗生素
一些抗生素儿童是禁止使用的,多为处方药。所以如果由医院医生开具,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切勿自行购买后给儿童使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四环素类,可抑制骨骼生长,还能引起“四环素牙”。
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喹诺酮类,影响儿童骨骺骨化,影响儿童长高。18岁以前均需慎用。
头孢类抗生素也不是代次越低越安全,反而第一代药物肾毒性较大。
磺胺类,可引起新生儿黄疸。
总之,儿童用药是个大事,必须谨慎!拿不准的多询问,多咨询专业人员!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不药博士
【电影里高速跳车不受伤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