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还是不满意?
审阅者: 臧寅垠(北京大学)作者:北京大学IPP临床心理学实验室 陈嫱“快乐”“幸福”看似简单,但很不容易实现,甚至难以捉摸。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寻找快乐。但回首往事,很多人很难对……
作者:北京大学IPP临床心理学实验室 陈嫱
“快乐”“幸福”看似简单,但很不容易实现,甚至难以捉摸。
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寻找快乐。但回首往事,很多人很难对自己下一个十分快乐的结论。
看向未来,我们也很难成功预测,什么东西能够让自己在今后快乐。
但有一种感觉,它不像幸福,是一种执着于当下且短暂的情感体验,却比幸福更加重要,能够更好地衡量你生活质量的标准。
正如哈利勒纪伯伦所说的那样:“能够满意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就等于活了两次”。
这种感觉便是生活满意度。
一、什么是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对你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认知的、全面的评价。
因为它较少地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所以被学界认为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有力的指标。
以往研究表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更好的身体健康、更强的社会关系、适宜的经济水平有关。
经常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就像在你的生命里插入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反映着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成就、收获甚至是遗憾。
在照镜子的那个时刻,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活进展与自己的期望。它既是一个回顾性的总结,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开始,促使你更深入地探索,什么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什么把你对生活的满足偷走了。
二、什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由于每个人的差异性,对“生活满意度”这个词的理解也因人而异: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网络轶事称,年入千万的富豪在深夜痛哭,而收入很少的人将生活过成了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对生命中最为在意的领域不同。
关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受两个重要因素影响:你的性格,以及你对生活特定领域的满意度。
有证据表明,外向型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而内向型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
这是说,如果你在性格测试中测得,自己倾向于以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那么当你考虑自己的整体生活时,就更有可能保持同样的负面看法。
但千万不要认为,您此刻的性格会永远定格生活的色彩。每个人的个性本身,都并不能直接用来预测整个人生。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自己的个性,只是你对自己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思考和反应的自我评估。
相比于个人性格,第二个因素则更有影响力,也更有意义。那就是你对生活中特定领域的满意度评级,和个性共同影响你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从而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你对自己尤为看重的那些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决定着你是否幸福。
例如,年薪百万和完美的另一半。
假设你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得很好,年薪百万,有房有车,没有任何欠款;另一半也非常完美,好的超乎了你的想象,那自然是最好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世上少有这样完美的事情。
如果对你来说,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比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更重要,那幸福的婚姻就比拥有财富更有助于提升你的生活满意度。
换句话说,只要你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你就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幸福,小富即安。
相反,如果财富对于你而言更为重要,那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另一半,只要没拿到能让自己满意的薪酬,你仍会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这种不满会对你的整体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三、过去的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标准,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它的判断都是完全主观的。
它基于每个人自身的标准和期望,而不是其他人设定的社会规范和期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有些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有些人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些人则更在乎健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毫无疑问的是,你的生活满意度,也能反过来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实现目标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
有研究者提出了5个问题,来帮助你思考并提高生活满意度。这些问题可以帮你很好地复盘过去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并引导你继续探索之后的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1.你会尝试新的体验吗?
(尝试新事物,打破常规,是提高生活满意度的好方法)
2.你是否在你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竭尽全力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会给你一种满足感和满足感,这是无意识的工作和消极的快乐所无法提供的)
3.你喜欢和别人在一起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使一个内向的人,也需要一些高质量的交往关系和社交活动,才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快乐)
4.在你的日常交往中,你接近别人时,是否有和别人相处的愿望?
(这些互动是积极且非常必要的。努力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和蔼可亲,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哦~)
5.你是否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
(与频繁的焦虑、悲伤、内疚、羞耻或愤怒作斗争,很容易把你拖垮。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Pavot, W., & Diener, E. (1993). Th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context of self-reported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8(1), 1-20.
2.Diener, E. D.,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2.Spreitzer, E., & Snyder, E. E. (1974).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aged.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9(4), 454-458.
4.Dumitrache, C. G., Rubio, L., & Rubio-Herrera, R. (2018). Extrovers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 age: A mediation model. Aging & mental health, 22(8), 1069-1077.
5.Becker-Phelps, L. (2012). The right questions can 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 Link: https: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aking-change/201205/the-right-questions-can-increase-life-satisfaction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