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抓住这3点,帮孩子从容应对高考!
但随着语文在高考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各个科目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语文学不好,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差的话,将直接影响其他科目的得分。尤其是在小学一……
小学语文学习,抓住这3点,帮孩子从容应对高考!
大家好,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一起做用心教育的父母!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
高考中,“语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语文”这门学科,考察的是日积月累的真功夫。基础打得越早,越扎实。
处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无疑是最好的打基础阶段。今天,先来看一下目前语文高考的形式,再来谈一谈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
只掌握语文课本,难以应付高考
去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提到以后语文高考改革的方向,再一次让中小学师生捏一把汗: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自2017年全国统一语文教材后,大家都在关心高考语文的改革方向。温儒敏还提到:
“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可见,只满足于掌握语文课本的知识,是远远应付不了高考的。
阅读类型单一,难以应付高考
如温儒敏所说,高考阅读面将涉及哲学、历史、科技等类型。如果孩子的阅读面过于单一,也将在高考中处于劣势。
有的孩子喜欢读小说,沉迷于各种故事情节,如果只阅读这类书籍,就算读得再多,也无法应付高考中所涉及到的,多角度阅读和写作。
阅读类型单一,直接影响写作。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想法和素材,单一的阅读类型,很难积累多角度的素材,触发多角度的思考。
语文学不好,难以应付高考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语文学不好,可以靠其他科目提分。”这种想法,在以前可行。
但随着语文在高考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各个科目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语文学不好,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差的话,将直接影响其他科目的得分。
那么,怎样做才能在以后的高考中,大获全胜呢?
对于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越早抓,受益越大。主要侧重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方面:多读书
养成阅读的习惯,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小学一二年级,不管是引导还是熏陶,父母都应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阅读。然后,再跟进以下2点:
1、 广度
要阅读有“营养”的书籍。比如:适合年龄的名著、科普、历史、自然、国学类书籍。
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快餐”读物,应尽量避免。
2、 深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不断在各个领域的阅读中,进行“深挖”。
比如,一二年级读《论语》、《十万个为什么》,四五年级就应该读《史记》、《人类的进化》,长期坚持,等到高三再看,孩子会有巨大的收获。
第二方面:多写作
高考时,对作文的时间要求通常在45~60分钟之间。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半命题作文,考得不仅是文笔,更是孩子的思路和个人素养。
写作文,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只要坚持做到下面2点,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
1、 每天练笔、循序渐进
坚持每天练笔。“写日记”就是很好的做法,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每天100~200字即可。到了高年级,字数应逐渐增加。
2、 善于观察、积累素材
多读书,就会多思考,自然会多观察。当文章触动孩子的内心时,就会引发孩子的思考,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境,孩子就会联想到书中所写,自然会留心观察。所以说,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
第三方面:分配好时间,不“增负”
当然,强调阅读,不是说要“压榨”孩子的时间,来增加阅读量。而是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效率,做事情不拖拉、少看电视、少玩游戏;
同时,父母也应把孩子从课外习题中解放出来,跳出“题海”,跳进“书海”。
语文的学习,非一朝一夕所成。尤其是刚读小学的孩子,处在黄金时期,更应紧跟教育的步伐,从小做起。
作为父母,应当明白一件事——任何好习惯,都是越早越好养成,越早养成,受益越多。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其实只有五个字——“功夫在平时”。